晨間酒駕取締逐年升高  已佔總酒駕近25%

交通部和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攜手拍攝「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宣導影片

呼籲民眾「飲用酒精你的身體沒這麼快醒,小心隔夜醉!

 

根據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統計,近年來日間酒駕比例逐年上升,以民國104年至106年早上6時至12時酒駕取締總件數為例,民國104年共計2,281件,至106年已達到2,854件,增加將近25%,已成為高酒駕時段,歸結主要原因是大眾忽略的隔夜醉。因此,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和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特別製作「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紀錄片,由一支影片告訴您最真實的故事,內容包括肝膽胃腸科醫師揭露酒精代謝時間與身體機制、精神科醫師從精神層面建立起「心中的警報器」,以及酒駕者心路歷程分享,期望喚醒民眾正視「隔夜醉」問題,修正原有的錯誤觀念,避免因為錯誤認知而意外成為酒駕者。

交通部道安會一直不斷致力推廣「酒駕零容忍、酒前酒後不開車」的觀念,絕大多數民眾都知道不能酒後駕車,但是根據交通部統計數據顯示,106年酒駕交通事故 (30日內)造成死亡人數仍高達331人,其中有一項重要且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是「隔夜醉」。因此,「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是今年宣導重點,期望藉由宣導短片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酒知識,並要提醒民眾許多藥酒、藥膳與提神飲料內容成分其實內含酒精成份,例如:提神飲料酒精濃度約為10%,藥酒酒精濃度約為28.5%,許多民眾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已飲用酒精,仍舊開車、騎車上路,造成醉酒狀態危險駕駛。


(圖說: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理事長王德勤表示「預防隔夜醉所造成的酒駕人人有責,不因錯誤的主觀認知造成道路上的危機四伏」)

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理事長王德勤表示: 「預防隔夜醉所造成的酒駕人人有責,不因錯誤的主觀認知造成道路上的危機四伏,響應交通部政策,接下來『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宣導影片將納入道安講習課程教育影片之一,以及將於台灣大車隊車載媒體、數位網路宣傳,目標讓更多人看見隔夜醉的危險性,期望能改善逐年增加的日間酒駕案件,與交通部一同致力打造安全的交通環境。」


(圖說:現場邀請肝膽胃腸科醫師郭東恩(左)及精神科醫師段永章(右)以專業角度說明酒駕與隔夜醉危險,共同推廣「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觀念)

影片首映現場特別邀請參與影片拍攝的肝膽胃腸科醫師郭東恩與精神科醫師段永章,郭東恩醫師以專業角度強調「只要飲用酒精不論濃度高低多寡,5~10分鐘就會進入體內,身體一定會吸收,且不論量多量少,低濃度30%以下建議休息12小時以上,高濃度30%以上建議休息24小時以上,才能讓酒精在體內完全代謝」。精神科醫師段永章則針對酒駕屢犯提出「心中的警報器」觀念,並進一步解釋「就是想像在心�堻]置了一個警報器,每次遇到可能喝酒的情境時,就要響起警報,預想後果;如果喝了酒,警報也要再度響起,這時候的警報是自我警惕與承諾:酒後一定不駕駛。如果能確實讓心中的警報器運作成功,就能真正做到『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

「不酒駕 小心隔夜醉」宣導影片即日起將於全國監理站道安講習課程中及台灣大車隊車載媒體播放,以及Youtube與Facebook進行宣傳,期望讓宣導影片的效益在各個社群平台持續擴散。

 

# # #

 【簡介】社團法人台灣酒與社會責任促進會(Taiwan Beverage Alcohol Forum)是一個社會公益組織,成立宗旨
是以提倡負責任的飲酒態度及防制不適當的飲酒行為。促進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九年十月由歐、美酒商及媒體業者
共同針對飲酒問題宣導飲酒責任。組織成員確信推廣飲酒責任以及健康的飲酒文化為促進會長期工作目標,
欲瞭解更多資訊,請參考本會網站(www.tbaf.org.tw)。 根據專業醫師建議,前一晚飲酒小酌建議休息8-12小時,飲用高濃度酒精時,建議休息24小時,充足的
休息時間讓身體代謝酒精,不再白日醉酒駕車,預防隔夜醉,讓用路人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