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IB
從誠品酒展聊起
撰文:簡藝Sarah Chien
由誠品酒窖所主辦的酒展才於幾天前在松菸完美落幕,展出的珍稀酒款之豐富,相信有去走走逛逛的朋友鐵定是印象深刻。我這次剛好利用工作之便搶了個頭香,在正式開展前先進去小心謹慎體驗了一番,為什麼要小心謹慎呢?因為所有的高價酒都近在身前,本人財力有限,要是一個不小心一排就這樣給他撞過去,那肯定不會是幾萬塊錢就能解決的小事!
圖說:誠品酒窖首席侍酒師 Mok
話說回來,誠品酒窖所展出的葡萄酒之名貴,其實我並不意外,因為這一直都是誠品的長項,倒是烈酒部分引起了我不少好奇,這次不但有誠品酒窖自己代理的烈酒,還有國際烈酒集團保樂力加進駐展場,連佳釀(也就是酒類網路平台iCheers)也帶來自己引進的蘇格蘭IB廠威士忌參展。
「咦…什麼是IB廠?威士忌不都是看牌子就知道是哪一家了嗎?」其實這個問題還真的有不少人問過我,不久前剛好就有個朋友,拿著一瓶IB廠推出的麥卡倫原酒,一臉茫然地跑來問我「所以…這是麥卡倫…嗎?」
IB廠的“IB”是“Independent Bottler”的縮寫,也就是「獨立裝瓶廠」的意思。一般來說,早先的獨立裝瓶廠因為沒有自己的蒸餾廠,所以本身並不生產威士忌,而是向各家蒸餾廠或透過仲介商購買原酒,經過自行挑選、陳年、調配後,最後以自己的品牌裝瓶販賣,這與原廠裝瓶的OB廠(Official Bottling,也就是蒸餾廠自產自銷的官方版本威士忌)並不相同。
獨立裝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紀的英國雜貨鋪,當時的雜貨鋪就像今天的便利超商,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供應地,你可以在店裡買到茶葉、糖果、罐頭等哩哩叩叩的東西,其中當然也包括威士忌,只是當時的威士忌並不是瓶裝而是桶裝,因為那時候的玻璃瓶成本太貴又不夠普及,你想買威士忌的話還得自己拎個酒壺去裝。
圖片來源:網路
隨著時代的演變,有些雜貨舖逐漸轉型成為調和酒商或是貿易酒商,在玻璃瓶逐漸盛行與普遍後,開始將那些購自蒸餾廠的桶裝威士忌自行裝瓶上市,例如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獨立裝瓶之王」貝瑞兄弟與洛德(Berry Bros. and Rudd,簡稱BB&R),便是從雜貨店轉型為葡萄酒和烈酒貿易商,之後才開始推出自己獨立裝瓶的產品。
而有些貿易酒商則是因為經過長年的收購,在累積了雄厚的庫存實力後,進一步做起威士忌的原酒買賣,成為仲介商,像是創立於1938年的鄧肯泰勒(Duncan Taylor),早期便是以承銷與買賣蘇格蘭蒸餾廠的原桶威士忌為業,直到1985年才開始轉型,以自有品牌裝瓶行銷,成為稀有原酒庫存量在業界首屈一指的大型獨立裝瓶廠。
前面說過,早先的獨立裝瓶廠本身並沒有生產威士忌,「生產的事交給別人就好,我只負責做買賣」。然而時至今日,為了因應市場變化,「擁有自己的蒸餾廠、確實掌握穩定的貨源」成為許多獨立裝瓶廠最重要的發展目標。像在這次誠品酒展中的參展品牌道格拉斯蘭恩(Douglas Laing & Co.),這家成立於1948年的獨立裝瓶廠一直是小批次手工單桶威士忌、調和麥芽蘇格蘭威士忌以及蘇格蘭調和威士忌的領導品牌,2019年時宣布買下了斯特拉森蒸餾廠(Strathearn)100%的所有權,將旗下事業體進一步擴充到蒸餾廠。
此外,蘇格蘭最具規模的獨立裝瓶廠高登麥克菲爾(Gordon & MacPhail)則在2023年時宣布停止購買裝瓶所需的原酒,將事業重心轉往旗下百樂門(Benromach)和肯恩(The Cairn)兩家麥芽威士忌蒸餾廠的經營。
獨立裝瓶廠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新穎的方式,為威士忌世界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從不同蒸餾廠、不同年份、不同桶型的原酒,甚至是已關閉或不對外銷售的酒廠原酒,你都有可能在獨立裝瓶廠的世界中挖到寶,對於威士忌愛好者而言,這簡直就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充滿了驚喜與探索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