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為什麼你愛吃的那串葡萄,不適合進釀酒槽?
好吃不等於好釀,帶你一秒看懂鮮食葡萄與釀酒葡萄的關鍵差異
撰文:簡藝Sarah Chien
前幾天去找一位在酒窖上班的朋友品酒聊天,他的老闆除了經營酒窖,同時也會固定每年從日本山梨縣進口葡萄。山梨縣自江戶時代起就被視為「水果王國」,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水果生產,如今時序逐漸入秋,正好是各種葡萄紛紛進入採收季的時期,酒窖為了因應中秋佳節,今年還特別將原本「逐串分級採收」並空運來台的葡萄再一一逐粒精選出來裝成禮盒販售,8~9種不同品種的葡萄各形各色,一顆顆晶瑩透亮,被擺放在精美禮盒中,簡直就像珠寶盒一般閃閃動人。
原本只是想來找朋友品個輕鬆小酒,這下心可變大啦,連葡萄通通品起來,礙於職業病,雖然當下沒有要玩葡萄盲測,我還是很認真地一一寫下品嚐心得,甚至還跟朋友拿起甜度計一顆顆做檢測,一個下午又喝又吃還有實驗可以玩,快樂到自己都有些害怕這個下午會不會過得太好命。
圖說:葡萄含糖量檢測
話說回來了,葡萄酒的原料既然是葡萄,那所有的葡萄都適合拿來釀酒嗎?
鮮食是即時獎勵,釀酒是時間複利
就拿這次品嚐到的食用葡萄作為例子。首先,食用葡萄的外型亮麗是必須,一定得讓你遠遠看到就想伸手,再走近點細瞧,還得要顏色均勻透亮,拿起來有份量,咬下去會“啪”一聲爆汁,甜感先行,酸度只在一旁做陪襯。皮最好要薄、籽最好不搗亂,一口咬下沒負擔。食用葡萄賣的是一個立即的好心情,所以除了甜度要高、果粒要大且多汁以外,賣相更是大重點,得讓你像在吃漂亮糖果一般,所以在進行包裝時,勢必得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上,深怕一個不小心就摔爛破相了。
圖說:工作人員全程身著無塵衣進行葡萄篩選與分裝,十分講究。
相對於食用葡萄的皮薄肉厚,釀酒葡萄可完全不同。基於釀酒所需,釀酒葡萄走的是皮厚肉薄的路術,這是因為厚皮能賦予葡萄酒重要的色素、單寧以及風味物質,至於果肉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還有糖份以及果酸(例如酒石酸、蘋果酸)…,釀酒葡萄的果肉要是太多(也就是水分含量太多),會影響到葡萄酒想要展現的風味,此外,當葡萄酒在發酵階段時,充足的糖份至關重要,因為酵母必須利用糖份來製造酒精。最後,在酸度方面,食用葡萄的酸度要是太高,八成會被人嫌到爆,但對於釀酒葡萄來說,高酸度卻是葡萄酒能否具備陳年實力的重要基石,葡萄酒喝的不僅是一個好心情,更是時間所賦予的熟陳韻味。
圖片來源:網路
目的不同,需求各異
所以囉,為什麼你愛吃的那串葡萄,不適合進釀酒槽?
道理其實不難懂。食用葡萄追求的是即時的美味享受,外型、口感、甜度都要讓人一口愛上;而釀酒葡萄則必須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厚皮、高酸、充足的糖分,才能在發酵、陳年過程中展現出層次分明的風味。你愛吃的那串葡萄,或許是餐桌上的主角,但進了釀酒槽,卻未必能釀出一瓶好酒,這就跟人一樣,一個厲害的美食評論家,也許可以帶你美食吃透透,但回到自家廚房,卻未必能燒出一桌好菜。適才適所,不同特質的葡萄,只要放在適合的舞台上,照樣都可以閃閃發亮。講到這,今年10月未免太閃亮!幾乎每個禮拜都有連假可以放,是時候來瓶香檳搭葡萄,好好享受光輝的10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