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文章是要談批次差異,照片用波摩,當然是因為會拿波摩來舉例,呵呵。)

 

威士忌的批次問題,是許多酒商不願觸碰的議題,當然不是酒商怕打到自己,而是要講到讓大眾消費者了解,可能要花不少力氣與時間,最怕的是講了一圈後,大眾消費者還是不在意,再者,又多少人會特別去注意同一款酒的差異性?

 


(圖說:超級多毛動物樂團,圖片翻攝自網路。)

所以有關批次差異性的議題讓對威士忌有基礎認知或是進階的消費者(簡稱龜毛、挑剔,毛特別多的酒友)來思考討論比較適合,但這道關卡的核心終究還是回歸飲者心態。

 

只有近似,無法複

 

對於許多威士忌愛好者而言,總會覺得單桶原酒比較好,似乎喝單桶才是品味與懂威士忌,這一切都是因為單桶原酒帶給飲者變化豐富與多層次的好印象,加上訴求原汁原味且風味無法複製重現的催化下,當然就會覺得單桶原酒是最好的,不過我敢說事實並非如此,有些40%、43%、46%裝瓶的威士忌風味可是勝過單桶原酒。


(圖說:三杯酒都是波摩10年Dark & Intense,不同批次。)

既然每一桶威士忌風味都不相同且無法複製,自然就沒有所謂的姊妹桶或兄弟桶,連在現今許多儀器輔助下都無法複製出相同風味時,更不用說威士忌的勾兌調和製程,每個批次絕對都不一樣,再怎麼厲害的首席調酒師,事實上都只能作到讓不同批次的風味近似,而無法完全一樣,所以調酒師的職責在於創造美好風味的同時還能儘量降低批次差異性。

(中場插播:前些時候我試了三個批次的Bowmore波摩10年Dark & Intense,40% 1Liter,這是免稅通路專賣的系列,批號分別是L172227、L172131、L182008。結果粉不相同:


批次 L172227 沒有雜味與硫味,沒有過重雪莉的甜膩感,香氣與口感層次以及平衡感也都表現很好,口感與酒體會讓人一杯接一杯,而喝完後嘴裡殘留的滋味是微鹹微甜感。

L182008 個性上比較四平八穩帶一點內斂,偏雪莉桶風味表現多一點,有趣的是好久沒有遇到火柴味,沒想到會在這一瓶波摩裡再次相遇,讓我還蠻開心與回味。

至於 L172131就實在太有意思了,它的香氣直接讓我懷疑它是否去了廟宇待上許久或是去逛了藏香用品店的感受,滿滿的檀香風味有夠明顯有夠重,幾乎壓倒了其他細節表現。有百香果味,稍偏果醬感。在口感上煙燻比泥炭香多了一丁點。尾韻是甜美焦糖與一點煙燻,只是不知怎地到最後會有一點空洞感。

 

三瓶酒三個批次很不相同,但是真的太好玩了!
(圖說:廟宇香火繚繞,圖片翻攝自網路。)

 

只有了解,才懂欣賞

 

當你知道批次差異是必然的存在時,自然就會了解為什麼有些飲者會追逐某批次或某年份的裝瓶,這不是因為其他批次不好,而是剛好這個批次風格符合追逐者個人喜好,大多數追著特定批次跑得人,也是因為喝出差異才會尋尋覓覓他心目中的好批次不是嗎?

 

雖然有少數批次差異非常明顯,差異甚至大到讓一些飲者懷疑調酒師是否失職,我倒是覺得品味威士忌不要過於負面,畢竟威士忌是喝開心喝喜歡的,威士忌就是讓人捉摸不透才如此迷人,如果每次喝都是一樣的味道,豈不也很無趣?

 

心態正確,無畏無懼

 

當然關於批次的問題酒商根本不需在意與擔心,因為會講批次,都是常態核心酒款居多,常態酒款消費主力是普羅大眾,大眾通常不會注意到批次問題,喝的是開心,抓的是大方向風味喜好,不像小眾市場在意的是細節與差異,然而當小眾市場飲者挖到喜愛的批次時,反而會有廣告效應助漲銷量。

 

對於小眾市場飲者來說,批次差異反而是品飲樂趣所在,不要因為是普飲款與親民價就不屑品味,往往當你挖到寶時,普飲帶給你的驚豔可能比你心中單桶原酒還要來得感動,更重要的是你花費在一瓶單桶原酒的金額可以買好幾瓶你挖到的佳釀,所以偶爾喝喝普飲既省荷包又能挖寶何樂而不為?

 

就算真讓你遇到批次差異極大的情形,你也應該開心才是,這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眉角只有你一個人自己知道的成就感,更是千金不換啊!學著讓自己打破印象框架,同時也能讓自己的品飲經驗更加寬廣,至於有沒有符合你個人喜好自己清楚知道就好,與其批評謾罵,不如學著透過不同角度來欣賞,酒會變得更好喝,你也會喝得更開心。

個人頭像照片
吳哲文,酒友們都叫他【小默】,T.S.M.C.(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創辦人,T.S.M.C. 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於 2010.01.10 年成立至今,不定時於北、中、南、花蓮辦理品酒會與品飲技巧教學,不定期受邀擔任品牌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