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酒廠不斷的推陳出新上市一些限量款或是紀念款又或是特殊款,而不管是臺灣或是其他國家的威士忌愛好者,一看到又有新的酒款時不免又是一窩蜂的搶購,有些執著於收藏與投資押寶,有些則是開來品飲看看是什麼樣的風味。


(圖說:達利名畫”(永恆的記憶)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圖片翻攝自網路。)

 

當然自己看到這些酒款,或多或少的情況下還是會買個一兩瓶,喝喝看這新款的風味以及了解整個動態趨勢,但這樣一路買下來喝下來,心中不免有些感慨,跟許多酒友同好討論時,發現好些人的共同感受是:這許多新款的酒,似乎調性都有偏軟的趨勢,不像以往各個酒廠該有的風格與調性,當然不是指酒廠的精神風味不見了,而是風味變軟了,沒像以前那麼強悍。


(圖說:台灣市場上可以看到的威士忌千姿百態,種類繁多。)

自己這樣一路觀察下來與整理自己的品飲紀錄,試圖找尋一些方向,我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這樣的風味趨勢變化,或許可以劃為一個時代的記憶,時代的力量,只是比較早接觸的愛好者,不習慣這樣的風味或是不愛這樣的風味轉變罷了。

其實一個人的喜好或是評斷一款酒的一切時,不免跟自己的人生經驗脫不了關係,而每一個人接觸到威士忌的時間長短與入門時間點不同,加上自己的喜好等因素,在認知與評斷的基準上自然就會有所不同。

好比一個人剛接觸威士忌時,在當時就是流行某一類的風味,品飲者因為這樣的風味而愛上威士忌,不自覺便會把它視為評斷一款酒好壞的基準,當同一屬性的風味酒款表現不到自己心中那把尺的標準,自然就沒那麼喜愛,更甚者有可能就直接給予批評,當然這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只是純粹來自於自己的喜好以及對酒廠的期待,或者說求好心切罷了。


(圖說:營利,是酒廠生存的根本。圖片翻攝自網路)

但今天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風味的轉變時,各家酒廠都是要營利來支撐酒廠的運做,如果酒廠都財務發生困難時,我們何來的酒可以品飲?當然,也沒有任何一家酒廠會喜歡被人討厭與批評,但更多的時候是酒廠希望可以拉攏與開創新的顧客與愛好者,因此在一些風味上會有些調整來達到開拓更廣大的市場需求,除了市場與獲利的考量上,有時並非只是關於營利的問題,而是有可能調酒師或釀酒師以及製程上或是橡木桶的取得上有了改變而造就了風味改變,當然這也是一樣沒有對與錯的問題。


(圖說:每個女孩,都該有自己獨特的美麗。圖片翻攝自網路)

不過當我們自己開始會用不同的角度思考時,感受也就會有所不同,老調重彈的是,沒有一款酒是會讓每一個人都鼓掌拍手叫好,但如果我們覺得自己是屬於某家酒廠的鐵粉時,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人生與經歷來為這一家酒廠寫下傳記,紀錄一家酒廠的酒款與風味變化的歷史起伏轉折,等到若干年後,你對這家酒廠歷年產品的體驗與感受,也會讓你成為所謂的專家。想想看,要是一家酒廠出了幾十款,數百款的不同威士忌,結果表現卻是千篇一律,彼此差不了太多,那會是多麼的無趣呀!

個人頭像照片
吳哲文,酒友們都叫他【小默】,T.S.M.C.(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創辦人,T.S.M.C. 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於 2010.01.10 年成立至今,不定時於北、中、南、花蓮辦理品酒會與品飲技巧教學,不定期受邀擔任品牌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