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好像許多能「品」的飲品似乎都有一些國際級或是一些區域性的比賽,例如像是紅酒、白蘭地、威士忌、高粱、啤酒、咖啡、茶….等等,都有一些知名的競賽賽事讓喝的人、品的人、投資的人又或是所謂的玩家年年注目,而威士忌的話,則有 MMA 麥芽狂人競賽、IWSC 國際葡萄酒暨烈酒大賽、WWA 世界威士忌競賽、ISC 英國國際烈酒競賽….等等。


(圖說:炒菜是為了讓人吃到,炒作是為了讓人看到。圖片翻攝自網路)

不管是什麼飲品的比賽,也不管是國際級又或是區域型的競賽,一些老玩家老屁股常常會說,比賽就是一個提供廣告與炒作商品的舞台,當然這些老玩家會這麼說也一定有他們各自的原因,有些人聽在耳裡可能會覺得是酸民文化,有些人會覺得這就是事實,而會這麼說的原因待後面再來閒談。

但我們回到人性本善這一面來說,所有的比賽的創立或許我們可以往好的方向來看待與討論,不管任何大小型的比賽創立,宗旨應該是要借由互相「比較」的方式來提升自我的品質控管又或是了解自我技術上的缺陷,就是一種以切磋的方式來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並加以改善,當然你也可以笑笑的說,也是互相漏氣求進步!

再從另一個友善的面向來說,借由競賽來曝光自有品牌或是自有商品時,是一種較為便宜的廣告方式也確實無誤,但廣告和炒作則是完全不同的出發點,也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因為就算是競賽露出讓眾人知道有這產品或是商品時,也並不一定能讓這商品有所大賣,因為只是讓大家知道有這品牌或是有這商品存在,但如果以競賽的名義來做商品的買賣推銷時,那就又是另一回事。

但………….這許多的競賽來說,我們似乎沒有人在討論比賽的規則、比賽的評比的基準點、比賽的評審資歷等等,話說回來……..就算是我們討論這些以後,難道競賽就會是公平的嗎?尤其是威士忌的競賽部分!


(圖說:一見鍾情不見得不好,但是那些慢熱型的該怎麼辦?圖片翻攝自網路)

對我來說,威士忌的競賽或是任何的評比沒有不好,但就這樣論斷一款威士忌的高下其實還是較為不適合的,因為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每一款威士忌的醒酒時間不同,有些威士忌是屬於即開就非常奔放的即飲型威士忌,有些則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品味醒酒的慢朗中型威士忌,每一款威士忌也就像是一個人,每一個人的脾氣和個性本就不一樣,難道一面之緣就能評論一個人的好壞?

一場競賽如果只是給個分數,然後就有所謂的高下之分時,其實這競賽看到最後是會讓人覺得華而無實的空洞感,因為觀眾不會知道與了解評比的賽制規則,一般大眾也不會想去了解競賽規則或是競賽的公平性,許多人都只在意結果,而在意結果的前提如果沒有期待能有所圖有所得,那就慢慢的越來越無感,慢慢的觀眾就會越來越少,慢慢的也就不在意競賽。


(圖說,打分數下判斷,每個人的標準不同。圖片翻攝自網路)

但如果今天的競賽在評比之後,可以告訴觀眾這一款威士忌的優缺點是什麼,甚至帶有些微的教育分享或是經驗分享,來告訴觀眾什麼樣的原因什麼樣的因素造就了這樣的缺陷又或是風格時,以「本質好壞」做為評比而非以「個人喜好」做為評比時,那就是真正值得讓人關注的競賽了,因為在大家了解的過程中,也慢慢的學習欣賞與學著判別,這樣的競賽結果也會比較有機會讓市場往良性的競爭發展,整體的文化又或是品味與鑑賞能力才有機會再往上提升到另一個層次,但這樣的競賽現在這時代裡好像……..嗯!

回過頭來說,一場競賽的舉辦是非常辛苦的,許多競賽的主辦也是好意,對一些品牌來說也是增加曝光度的好機會,只是有些太過於商業的部分是來自於一些商人對於商業本質的利用,這些商業的手法與利用以商業的角度來看也沒有所謂的好壞,只是充份利用各種機會罷了。

如果你是一位喝酒品酒的人,其實不需要太在意關於商業手段的這一部分,因為只要問自己喜不喜歡,願意花多少錢就好,能買又買的到又買的起那是種幸福,如果買不到也買不起,那也只是少了一瓶酒,沒有這一瓶酒還有下一瓶酒可以選擇,再說又能喝多少呢?喝酒品酒隨緣就好!

而關於競賽的這一部分來說,多少還是有必要性的存在,而必要性存在的原因有百百種,一個產業的發展又或是一個產業的文化提升是需要多面向與多元性的發展,當然,如果你是較有主見的人你也不會去理會競賽的結果,如以往所說的,你才是最終的評審,但還是鼓勵大家的心胸開闊之外,能喝出一款酒的本質與特色才是真本事,不是會打分數或是擁有與獲得獎牌就代表你懂!

個人頭像照片
吳哲文,酒友們都叫他【小默】,T.S.M.C.(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創辦人,T.S.M.C. 台灣單一麥芽俱樂部於 2010.01.10 年成立至今,不定時於北、中、南、花蓮辦理品酒會與品飲技巧教學,不定期受邀擔任品牌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