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威士忌的過桶大師名人,一般大眾可能會看到百富的電視廣告,說首創過桶工藝的是百富傳奇調酒大師 David C. Stewart 大衛史都華,而如果是酒鬼或是酒友圈可能會想到還有兩位傳奇人物,名為 Billy Walker 比利沃克以及 Dr. Bill Lumsden 比爾梁思敦博士這兩位,但聊到過桶威士忌的話,則可能想到的是 BenRiach 班瑞克與 Glenmorangie 格蘭傑又或是近期的Singleton 蘇格登的Glen Ord 14年五桶工藝。

 

除了上述的 OB (Official Bottling) 裝瓶外,就連 IB (Independent Bottler) 也有發展出自己一套的過桶工藝與想法,例如像是 Duncan Taylor 鄧肯泰勒 Ocatve 歐提夫系列在台灣對許多的酒友來說並不陌生,而近年來有時也會看到有些威士忌酒廠與精釀啤酒跨界合作,例如像是 Glenfiddich 格蘭菲迪的 IPA 桶或是愛爾蘭酒廠 Teeling 天頂的 Imperial Stout 桶等等。

 

但以威士忌來說,威士忌為什麼要那麼複雜的去過桶?如果簡單籠統的說,威士忌就是靠他人來成就自己,當然,過桶的部分我們可以正面的看待,過桶的初衷是為了增添更多層次與風味,反之,過桶的部分我們也可很負面的詮釋,說過桶只是為了去修飾風味上的缺點,而所有一切過桶的原因就只有酒廠或是釀酒師才知道真正的答案。

 

如果撇開過桶的原始原因與想法,單論過桶的熟成時間與風味影響的相對應拿捏與掌控就是非常困難的一部分,這除了不斷需要抽樣來觀察風味上的變化追蹤以外,更重要的是過桶人對於風味桶的了解程度到哪?過桶不是隨隨便便把酒注入橡木桶就好這麼簡單!

 
(圖說:葡萄酒窖,圖片翻攝自網路。)

另外就以我個人的品飲經驗來分享,我覺得過桶最難與威士忌擦出美麗火花的就是葡萄酒桶的部分,總覺得我對葡萄酒桶是一直抱著期待卻又一直被傷害,當然一遇到有美麗火花的葡萄酒桶,就很容易讓我印象深刻,那回到欣賞與品飲的層面來說,我們到底該如何去評論或是感受這過桶到底過的好不好?

 


(圖說:出來喝酒,誰都有被雷到爆炸的時候!圖片翻攝自網路。

有些人的評論與鑑賞方式是以個人口味的喜好來評論作品成功與否,當然我也知道合自己口胃以及自己喜歡才是最重要,但以個人的喜好這角度來論過桶成敗與否的話,總覺得好像有那麼一點不公平以及欠缺了一些深度與廣度的感受,畢竟過桶的大多數酒廠或是釀酒師來說,主要還是以增添風味或是創新的思考角度做為出發點,當然我也知道有些是行銷,我也當然有遇過雷到爆炸的!

 


(圖說:平衡真的很重要!圖片翻攝自網路。)

回過頭來說,一樣不講他人就說我自己,一樣撇開個人喜好口味,單就過桶成功與否對我而言最完美的叫做平衡,在保有酒廠的基調同時又不會太過於強調風味,有些過桶是已經把酒廠的風味與調性給蓋過了,有些則是感覺有過桶與沒過桶好像差異不大,這對我來說都是算不成功與掌握度不夠,當然所謂的平衡還是回到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與定義!

 

而聊完了我的想法後,你對於過桶的看法是什麼?又或是哪一瓶酒哪一個人對你來說才是真正的過桶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