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maine Jacques-Frederic Mugnier朝聖之旅
J.F. Muginer是陳新民<稀世珍釀>第11號酒,擁有布根地最精緻細膩的酒風,J.F. Muginer、George Roumier以及Comte de Vogue也是表現Musingy與愛侶園的前三大名家,可以說是愛酒人日盼夜想的夢幻珍釀。非常榮幸,2018年11月能夠前往布根地拜訪,並獲得釀酒師的親自接待。
(圖說:著名的Chateau Chambolle,在Chambolle小鎮中少有非常雅致的別墅。)
J.F. Muginer的釀酒思維:
“We don’t make wine,we just grow wine.”
面對如今主流布根地一致使用高比例新桶的做法,Mugnier釀酒師François Moriamez很不以為然,這份不以為然絕非自傲或玩世不恭,在言談中,我能感受到的是對風土自然的尊重和簡樸的想法。
在過去的過去,布根地並沒有使用新橡木桶的概念,直到酒神Henri Jayer開創完全去梗加上100%新桶的釀法,他的徒子徒孫以及企圖革新的老酒莊,才開始仿效這種”新派作風”,時至今日,越好地塊使用越高比例的新木桶陳化已然是黃金釀酒公式,特級園即使用不到100%的新桶,也一定會有比一級園更高比例的新桶,遑論某些新興釀酒師的200%新桶(諸如Dominique Laurent)。
然而Mugnier從村莊級到特級園,幾乎使用一樣的淬取時間與木桶比例,特級園甚至少於書面資料所說的20%新桶。在試酒的時候,酒莊會採取盲飲的方式去檢測酒該在木桶中醇化多久,有時會跟認知不同(譬如總以為特級園要放的比一級園久)。
(圖說:Mugnier釀酒師François Moriamez)
“對於葡萄酒,我們永遠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一無所知。”
“特級園就好比探索一間暗房,一開始發現門把位置、然後才慢慢發現房間的內延、窗戶位置,直到最後我們才能一窺廳堂全貌,不過這要好多年後了,有時會感慨太早進房了,有時又會感慨太晚進房了……”
我也一直感到疑惑,如果我們對特級園作高規格的處理,那到底要如何公平的喝出特級園的不同與優異?講究Terroir的布根地在此處不是有些詭詐嗎?
想不到心中的疑惑,透過François Moriamez的口原封不動說出,我真的不能同意更多,這種極低比例的木桶陳化方略,除了Mugnier、大概只剩Comte Armand以及Ponsot,François Moriamez甚至笑稱自己很”懶惰”,並非很努力地在”釀酒”。
J.F.Mugnier的發跡歷史
看到大廳內的利口酒海報,不禁感到疑問,這跟Mugnier有什麼關係?
原來Mugnier是從19世紀70年代年販售利口酒發跡的,直到20世紀初期才開始經營葡萄酒酒莊,由於二戰後經濟蕭條,不得不賣掉原來利口酒的生意,並將元帥夫人園簽給Faiveley經營,展開長達50年的離別(詳見下篇)。
我跟François Moriamez開玩笑,還真的很想喝喝Mugnier的利口酒,不知道還會生產嗎?
更有趣的是,現任莊主Jacques-Frederic Mugnier原來是深海石油探測師,意外繼父親的葡萄園後,才開拓他的第二人生,這段故事可以參考<稀世珍釀>第34頁,可以說是酒界為人津津樂道的趣聞之一。
過去整理資料時,多少聽聞的Mugnier早年利口酒事業,但還是心存懷疑,因為形象落差實在太多,想不到來到酒莊內才徹底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