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百年前,大家喝什麼?

由20世紀初到現在,應該不會有人否認商業啤酒一直是屬於淡啤酒的天下,但是如果我說18世紀的商業啤酒是棕色、風味濃烈的波特啤酒(Porter),應該很多人會抱著相當懷疑的態度吧?

波特啤酒是在18世紀初期在倫敦開始發展,當時倫敦的人已經開始接受帶有啤酒花風味的「啤酒」(很有趣吧,兩百多年前,當時有酒花味的稱為Beer,傳統沒有酒花味的稱為Ale),倫敦的釀酒師開始使用棕色麥芽以上層發酵方式釀造棕色啤酒,並放在橡木桶中熟成9~12個月後裝桶出售。由於大量生產需要糖化4~5個批次的棕色麥芽,然後在橡木桶中先行混合後再進行發酵,所以過去又稱為”entire butt-beer”或是”entire butt”。

這樣新型態的”entire butt”啤酒在倫敦推出後,碼頭搬運工發現這款啤酒能夠提供他們工作的能量,因此深受倫敦碼頭搬運工的歡迎,久而久之,原來被酒廠稱為”entire butt-beer”的啤酒,被大家暱稱為「波特啤酒(Porter)」。

“porter”指的是搬運工,在碼頭、車站等地搬貨搬行李的搬運工,大略近似於中文所說「車船店腳牙」當中的「車船店腳」,水陸客貨運輸、旅店客棧、裝卸搬運等行業。在18世紀的歐洲,想在碼頭搬運討生活而不被找麻煩,擁有porter的執照、徽章是必須的。

剛開始波特啤酒是使用100%棕色麥芽,後來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釀酒師開始混用不同的麥芽,像是倫敦的釀酒師愛用淡色麥芽+棕色麥芽+深色麥芽、愛爾蘭的釀酒師愛用淡色麥芽+深色麥芽,造成製作波特啤酒不同的層次感,也會造成不同的酒廠風格。既然波特啤酒這麼受歡迎,當然有以他為基礎的加強型stout porter,也就是我們後來所知道的司陶特啤酒(Stout)。

但是為什麼波特啤酒在經過光輝燦爛的18、19世紀,在20世紀初開始走下坡呢?英國因為加入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糧食短缺,政府要求波特啤酒的強度由戰前的麥汁濃度1055~1060下修至1040,喜歡重口味的老饕被Stout給陶醉,想買醉的年輕一代被淡啤酒的行銷與易飲給吸引,不上不下的波特啤酒在1945年後就慢慢的被世人給遺忘了。

一直到了1971年CAMRA 的成立,推動了英國啤酒復興運動,他們頭號想復興的,當然是倫敦土生土長的波特啤酒!在CAMRA的努力之下,消失在英國酒吧近40年的波特啤酒終於在1978年以draught porter的姿態重返英國酒吧。

Fuller’s “London Porter” 啤酒

如果你想知道倫敦的波特啤酒風格,Fuller’s London Porter一定不會讓你失望,紅棕色的酒液,巧克力、核果、麥芽烘烤的香味,帶酸度、複雜且略有強度的酒體,我想,這應該是最能夠感受到18世紀的啤酒吧。

大家注意到了嗎?酒標圖案是個跑動的porter,扛著酒款”London Porter”的字樣前進 。

個人頭像照片
李宏仁,網名【瘋狂喵喵】,三邊會會長(2022-),曾任台灣單一麥芽威士忌品酒研究社理事,正職是酒商公司部長。除了喝酒以外,更是個不折不扣的阿宅,日本漫畫、動畫、小說、電玩、歷史皆略有涉獵,也喜歡去日本自助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