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喜歡在音樂講座時,問來參加的樂迷這個「連環套」問題:「孫中山是『國父』,所以在孫中山之前沒有中華民國,對吧!而巴哈是『音樂之父』,所以在巴哈之前人類沒有音樂,對嗎?」

答案當然是「非也!」巴哈之前人類不僅有音樂,而且還樣貌多元、歷史悠久呢。所以,巴哈似乎不能稱為「音樂之父」,而應該更嚴格地稱他為「音樂編輯之父」。

今天文章的音樂主題牽涉到的主角,情況跟先前我們舉的「連環套」例子頗有關聯。首先,我們今天要談的葛利果聖歌(或譯葛雷果聖歌,Gregorian Chant,拉丁原文Cantus Gregorianus),就是遠比巴哈的巴洛克時期(約1650-1750年)早上許多的教會音樂,它大約是西元六世紀末從羅馬教廷發展出來的,時序相當於中國的隋朝,幾乎比「音樂之父」早了一千年。其次

葛利果聖歌的原文源自一位知名的教會人士 「教皇葛雷哥利一世」 (Pope Gregory I),英文翻譯起來就是 「偉大教皇」的意思。

葛雷哥利教皇早年在東羅馬帝國出使時,受到拜占庭的儀式音樂感召,他在擔任教皇後,編寫聖歌集且訓練聖詠團,系統化了教會音樂,同時重新整理基督教的儀式,因此他無論在基督教和西方音樂兩方面的歷史上都十分「偉大」。

但儘管葛利果聖歌有著歷史上的偉大,但它也僅是宗教上音樂遺跡,或是學院派考古的活化石,對於我們當代樂迷來說,有什麼關聯跟意義呢?歷史的意外往往正造就了人類文明璀璨瑰麗的絕佳條件,請容後再稟。

在述說葛利果聖歌跟現代人產生不可思議的關聯性之前,我們先來試圖瞭解一下,為何它在西方音樂發展史上佔有這麼重要的地位?早期音樂缺乏有效的記譜法,導致音樂無法流傳。當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後,便不斷摧毀「他教」的音樂,讓早期音樂存活不易,再者也因為黑暗時期戰爭頻仍。

而葛利果聖歌可以說是西方音樂第一套有系統編出來的,單聲部、無伴奏的羅馬天主教宗教音樂。是葛雷哥利教皇下令搜集當時流傳於教會及民間的宗教歌曲,並編成為一本歌曲集,之後還熱心地將這些歌傳播歐陸,使得各地的教會都採納它作為儀式用的歌曲。

結果這個只跟音樂考古派、教會修士有關的葛利果聖歌,在二十多年前1994年席捲全球,成為暢銷音樂。原來1993年11月在西班牙發行了兩張一套希洛聖多明哥本篤會修道院修士(Coro de monjes del Monasterio Benedictino de Santo Domingo de Silos)灌錄的人聲合唱,該年年底西班牙銷售就先突破十萬套。2014 年2月開始以「Canto Gregorian世紀葛利果」全球發行,才短短一個月時間銷售量就急速地突破一百萬套,到了4月開始有連鎖效應,歐陸各國的唱片銷售均站上第一名,同一個月也登上了美國Billboard告示牌古典榜第一名,而且也成為歷史上第三張古典唱片登上了告示牌流行榜的前十名,才短短到5月全球銷售正式突破兩百萬套!

這套「Canto Gregorian世紀葛利果」的銷售成績宛若有如神助,根本就是基督顯靈。而我自己手邊的唱片,就是那個爆紅時期入手的。也就因為1993年底「Canto Gregorian世紀葛利果」的發行,讓這些教會音樂穿越千年時空,用一種極為素雅空靈的表現方式,使得人們能在紛擾塵世中,聽見自己心靈最純淨的聲音,因而化石復活、古董爆紅。

更有意思的是,這張「Canto Gregorian世紀葛利果」今年五月推出了「四十週年復刻紀念版」!四十週年?!是唱片公司計算錯誤嗎?不是1993年才發行,到今年頂多也才22年,怎麼一跳變成了40年?這是如何灌水算出來的?

原來,1993年是「世紀葛利果」唱片發行的年代,它的錄音緣起要推到更早1973年錄音師巴可(Angel Barco)的故事上,當時他們一行人來到西班牙北方小鎮希洛斯之聖多明哥(Santo Domingo de Silos)的本篤會修道院,錄製修士們為聖多明哥逝世900年的儀式歌詠。當時巴可為了避免白天院裡鳥兒於迴廊飛翔撲翅的聲音干擾,所以選在萬籟俱靜的深夜,把修士們真善美且無染的歌喉,唱出流傳千百年的葛利果聖歌的聲音收錄下來。

並且在七年後,原班人馬選在慶祝聖班尼托一千五百年誕辰時,又再次前來此地錄製不同的聖歌。之後,這兩次的錄音雖曾在西班牙本地發行黑膠唱片,並且獲得西班牙文化部頒發國家獎項後,接著似乎就被遺忘了。

這一忘就一直到1994年,Angel唱片公司將巴可這些將近二十年前的錄音,集結為兩張一套的「世紀葛利果」發行,在短短時間內呈現驚人的銷售量,讓「世紀葛利果」從西班牙走向全世界,一個月內銷售突破百萬套,半年內銷售破兩百萬套,最後全球累計銷售達到五百萬套以上,就連台灣也不能免俗地被「葛利果聖歌」攻陷,也讓這中世紀的教堂歌詠,轉變成為現代人的心靈雞湯。

2015年,時隔巴可第一次到修道院錄音已經超過四十年,當年的Angel(EMI)唱片也早已被華納唱片購併,華納便以最先進的錄音技術,找出當年的母帶重新修復發行,並以3CD完整發行當年的所有錄音(1994年的世紀葛利果只是兩張一套),錄音效果更加逼真空靈。

其實,這些教會修士不只會唱歌還會釀酒呢!本篤會(Ordo Sancti Benedicti)是聖本篤創立的天主教的一個隱修會。不過到了1098年,出生於法國香檳省貴族家庭的本篤會修士聖樂伯(Saint Robert),率領著19位志同道合的修士,到法國東部布根地第戎附近熙篤(Citeaux)的一塊沼澤地創建新修院,過更寧靜、更簡樸、更符合當初聖本篤會規精神的生活,他們稱自己為熙篤會( Cistercenses )。天主教熙篤會晚期發展出一個教派Trappist,又稱為Strict Observance也就是「嚴規熙篤會」的意思。

「嚴規熙篤會」的修士們生活嚴肅,重個人清貧,終身吃素,每日凌晨即起身祈禱,平時禁止交談,故俗稱「啞巴會」,而這些修士就是我們說的苦行僧,全球目前有170個嚴規熙篤會的修道院,大約2500名修士、1800名修女,在這其中有極少數修道院有釀造啤酒的傳統,而這些啤酒就被稱為「熙篤會修道院啤酒」。

 

修士釀啤酒當時主要是兩個作用,一個是為了籌措修道院自給自足的運作經費,就跟農夫養雞種菜自己的道理相同。另一個則是當作液體麵包補充體力之用。所以這些釀修道院啤酒對修士來說是「為了生存」。而這些非商業化、使命感強的修道院啤酒就這樣流傳了下來,一代代透過修士們的勞動手工,在修道院的地窖中釀造,不僅風味保有歷史的獨特性,配方也絕無外傳,因此更添加幾分神秘色彩。而這些修道院啤酒,後來就成為啤酒迷為之瘋狂的「神聖之飲」。

 

 (未完,請點下一頁) 

「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這個主題的確很能吸引啤酒初哥,其實修道院不光只有比利時才有,但比利時的修道院啤酒還真的很強,在僅有11間(最新統計)的「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啤酒」(有人會稱正宗修道院)中就佔了六間,而且各具歷史風味。

因在某次「包啤社」的聚會裡,我一口氣試了多款修道院啤酒,而且是以嚴規熙篤會認證的修道院啤酒為主,就連世界最好喝、一手難求的W12也現蹤了。儘管我自己從未造訪過任何一家修道院啤酒廠,但就在麥香混雜泡沫、酸苦甜優雅平衡、杯觥交錯閒聊間,才一個晚上,我彷彿就成了靠著橡木桶,研讀啤兒聖經的熙篤修士。以下我們就來介紹這幾款,台灣有引進喝得到的「神聖之飲」。

1塔珀正宗修道院白啤酒 La Trappe Witte

這是由荷蘭的柯尼修芬聖母修道院釀造,該院1881年設立,1884年開始釀造啤酒。這是典型荷蘭白啤,呈現花、果、麥香。曾經因為找巴伐利亞人代釀而被除名在修道院啤酒外,後來申請回復加入認證,酒精度5.5%、113元/330ml。

 

2威斯莫勒正宗修道院三重發酵金啤酒 Westmalle Trappist Tripel

設立於12世紀的聖母聖心修道院釀造,該院1836年開始製造,1921年開始銷售。這是比利時、同時也是世界首支Triple(三倍啤酒花、三倍香氣),早在1937年就推出的經典金啤酒,也帶動三重發酵風潮,水果香氣、麥香、尾韻呈現微酸以及酵母的淡苦味,酒精度9.5%、135元/330ml。

 

3歐荷弗正宗修道院黑啤酒 Orval Trappist Ale

設立於1070年的歐荷弗(歐瓦樂)聖母修道院,1930年代開始釀酒,這個修道院很有故事性,酒標上有魚咬戒指圖案,據傳是因為替女伯爵尋回遺失戒指而受助重建。他們只專注釀1款酒,酒廠位於Nenne鎮的河谷,釀法類似Lambic的自然落菌法。酒瓶流線相當有特色,淡淡果酸,口感淡雅,泡沫綿密,酒精度6.2%、135元/330ml。

 

4阿海爾正宗修道院黑啤酒 Trappist Achel Brune

成立於1845年的阿海爾(亞和)修道院釀造, 1850 開始釀造,1998取得認證。通常比利時啤酒較偏甜,而修道院在比啤中算是較不甜的。此款黑啤跟Guinness相比,除了有烤焦麥芽香之外,還有微微酸度,相當耐喝,酒精度8%、132元/330ml。

 

5侯旭弗10號正宗修道院黑啤酒 Trappistes Rochefort 10

聖雷米修道院釀造,這裡原本在1230年是女子修道院,1465年改成男子修道院,1595年開始釀酒。侯續弗在比利時黑啤在比利時排名第二,本身酒體平衡感很好,10代表高度發酵(糖份夠、發酵時間也夠長),尾韻的酸度也夠。如果是12則是酒廠中的頂級發酵酒,酒精度11.3%、160元/330ml。

 

6世界上最好喝的啤酒Westvleteren XII

如果你問Google大神「世界上最好喝的啤酒」,得到的答案會是「Westvleteren XII,簡稱W12」這是由1831年 設立的聖思道修道院,1838年開始釀酒所生產。由於品質精純, 被廣大精釀啤酒愛好者公認為全球最好喝,最好喝肯定也最難買,每兩個月只能訂1箱,而且物稀為貴1瓶約新台幣千元,看到就要搶,堪稱修道院啤酒的名牌(右),而左邊則是30年前曾替W12代工的酒廠,不過後來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啤酒協會成立之後,就禁止委外代工。兩者水質不同,相較之下W12酒質比較軟,複雜度也比較好。

 (未完,請點下一頁) 

【修道院啤酒認證】

西方修士自釀的修道院啤酒,不僅有其宗教與文化歷史,對消費者更兼具神秘吸引力與行銷力。其中,最具釀酒實力的當屬嚴規熙篤會產品(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至2015年全球只有11家他們認證的修道院酒廠,其中比利時6家,文前少提了1863年開始釀酒的Bieres de Chimay。荷蘭2家,另外一家2014被認證的Brouwerij Abdij Maria Toevlucht。奧地利1家,是2012年被認證的Stift Engelszell。美國1家,是2013年被認證的St. Jopeph’s Abbey。義大利1家,是2014開始釀酒最新加入的Tre Fontane Abbey。

每一款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啤酒瓶身包裝上都會出現一個六角形Authentic Trappist Product,其實不光在啤酒上,甚至就連紅酒、奶酪上也有。1997年開始,由國際嚴規熙篤會修道院協會(International Trappist Association)認證授權後使用,而這類的啤酒只能在修道院內由修士親自釀造,不能假手他人,收入也只能用在教會開銷或慈善之用。

其實,比利時也有為其他修道院啤酒推出認證Certified Belgian Abbey Beer,只不過知名度遠不如嚴規熙篤會的六角形認證。

(全文完)

原文刊登於【樂覽】雜誌 

個人頭像照片
賴偉峯(Otto Lai,歐頭)The Keeper of the Quaich、《Tasting Whatever網站》執行長、《汽車線上》顧問、《逍遙遊艇風尚誌》編輯顧問、《大寫出版》特聘研究作者、「古典啟示錄」百萬部落客&好家庭聯播網廣播主持人、《鏡週刊》「酒誌」專欄作家、WSET Level3修業中。小學音樂班、大學念純數、當兵玩樂團、就業因為音樂投身傳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