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初桃穿著禮服在迴廊裡遇到我時,她的妝在暗色長袍的映襯下就彷彿黑夜裡的一抹月亮,我確信就連盲人也會發現她的美。

 

「噢,延俊和先生,」我說,「有時後你真是個難以理解的人。」

「我是個很容易了解的人,小百合,」他說。「只是不喜歡看著一個我無法得到的東西就擺在眼前。」

 

——《藝伎回憶錄》

 

由章子怡與鞏俐主演的電影《藝伎回憶錄》,改編自美國作家亞瑟·高登於1997年出版的英文小說《一個藝妓的回憶》,以主角小百合為第一敘事人稱,描寫了二戰前日本京都的藝妓生態。小百合從年幼無知的見習生,輾轉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藝妓,經歷了繁複的訓練、同行間的爾虞我詐,以及命運無情的交織。而劇情的高潮則出現在小百合以天價競標出「水揚」(亦即「童貞」)的橋段,若隱若顯、抒情內斂的情色場景,以及小百合遊走於金錢與愛情卻又擦身而過的曲折身姿,釣起了觀眾的胃口,是近年來,少數能夠以一個華麗卻卻哀悽的故事,呈現出藝妓生命旅途的佳作,同時也為藝妓塑造了一個絕美——美到令人絕望的動人形象。


圖說:電影《藝伎回憶錄》劇照。

 

 

【ㄧ】藝妓的歷史 

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

 

(*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中文裡,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中文譯法。事實上,日語中的「伎」專指男性表演者)

 

日本的藝妓文化起源於17世紀京都的八坂神社商圈。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等表眼來吸引客人,事實上,就有點類似今日的「showgirl」。隨著表演品質與完整度的提升,例如三味線的加入,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不久後更出現了藝妓的專業培訓中心「置屋」,店家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即可,更加提高了經濟效益。沒想到,17世紀的京都,就已經有行銷公司、模特兒經紀公司的概念了呢。


圖說:日本傳統繪畫浮世繪中經常以藝妓為描繪主題。

 

 

至於藝妓除了訓練與工作外的日常生活,直到今日依舊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她們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如日本的觀光勝地「花見小路」)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且相信許多人都知道,未經過同意而對著她們拍照是相當不禮貌的行為。因此,藝妓婀娜婉約的身影,與迷樣的身世,自然在我們這些「麻瓜」的眼中,成為了好奇的對象以及某種極為神秘的符號。加上自1947年開始,日本實施了《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禁止兒童未足齡即失學及投入工作,大大的降低了藝妓的人才來源。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如今日本已將藝妓視為一種文化財產,正式將這種在古代,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麼高的職業,重新賦予了傳承日本文化的使命與價值,可謂某種「轉型正義」呢! 


圖說:今日於日本京都的花見小路依然可以見到藝妓趕路的身影。

 


【二】我的客人看到藝妓就高潮
 

「我的客人看到藝妓就高潮!」一名酒專的老闆娘如此說到。

 

什麼?台灣也看得到藝妓?用看的就高潮?沒錯,只不過是縮小版的。而且是喝的藝妓。

 

台灣目前有許多威士忌行家,不追求明星廠牌,而是另闢蹊徑,以向獨立裝瓶廠包桶的方式,打造屬於自己的獨立品牌。因此,往往在某些酒專中,可以看到一些陌生的酒標。所謂人要衣裝,佛要金裝,「藝妓酒標」恐怕就是世界上最引人遐想的酒標了——對於文化與藝術的遐想。而將這種遐想以天價在市場上為人垂涎三尺的始祖,就屬輕井澤Karuizawa了。


圖說:藝妓高潮示意圖。

 


【三】輕井澤Karuizawa
 

位於日本長野縣的輕井澤蒸餾場,1955年,從原本的葡萄酒莊園,改建為威士忌蒸餾場。輕井澤所使用的大麥,全為英國進口的黃金諾言大麥(Golden Promise)。使用的橡木桶,也為成本較高的歐洲紅橡木雪莉桶,簡單來說,是一款品質相當優質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然而當時被母公司Daikoku Budoshu不識貨的作為調和「海洋牌威士忌」的原酒,因此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太多人注意。直到日本經濟大蕭條,輕井澤蒸餾廠被迫停業後,威士忌分銷商一番公司輾轉買下了輕井澤僅存不多的庫存酒桶,並將之送往國際知名的單一麥芽威士忌評獎活動,榮獲金牌後,才開啟它大器晚成的星途。往後的日子,輕井澤化身為超級數鈔機,酒廠保存下來的原酒,屢屢在國際拍賣會上,創下一波又一波的高價。而這邊要談的,則是意圖使品酩者變身火山孝子的輕井澤藝妓系列威士忌。這套藝妓系列威士忌全套27瓶,包含29年、30年、31年及40年的陳釀,分別於1970年代、1980年代釀製,每一瓶的瓶身都包覆著一張藝妓的浮世繪圖片,張張不同,統稱為「藝妓酒標」。去年香港邦瀚斯威士忌拍賣會就曾出現過這一整套的珍稀酒藏,最後27瓶以110多萬成交!(恐怕比包養一個藝妓還貴。)不免讓我想到了《藝伎回憶錄》中競標小百合「水揚」的橋段,一個是將物品「擬人化」,另一個則是將人「物化」,卻不約而同的都反映了思想與文化在商業行為上產生的重大影響。


圖說:輕井澤藝妓全套27瓶,去年於香港邦瀚斯威士忌拍賣會以110多萬元的高價成交。



【四】受思想與文化影響的消費行為
 

思想與文化有所同,也有所不同,中間有個灰色地帶,打火機與檳榔盒上的美女圖片,是源自於人對色慾的憧憬;威士忌的藝妓酒標,或許也有前者的成份在,但之所以能有扶搖而生的價值以及使人高潮的能力,除了酒質珍貴,決大部分是消費者「對於文化的景仰」。由資訊傳播所塑造出的文化特質與形象,使得人們對於異於自身的文化產生深切的著迷,藝妓就是一個例子,透過影劇、文學的闡釋,為我們對藝妓的認知開啟了一道窗,從窗戶透進來的,是氤氳的美,細緻的藝術,以及神秘的身世,一寸寸地引領著我們的想像。別忘了,《藝伎回憶錄》的小說作者跟電影導演都是美國人喔,可見得,文化與商業行為不論在各地,都是透過不斷的流通與複製,而相輔相成的。而我們的許多消費行為背後,也都充滿了對於文化的景仰,可作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合理藉口。言至此,建議有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不妨從藝妓下手,藝妓打火機、藝妓檳榔盒、藝妓衛生用品⋯⋯恐怕都是不錯的小本生意呢。


圖說:美女打火機是從小看到大的台灣本土特色,如今已日漸稀少。

 

 

 

 

  

個人頭像照片
王睿慈(Estella Wang)藏酒論壇編輯、歐傳媒影像小組編劇、大西洋劇團團員、「松鼠女人小劇場」部落客。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攻編劇,熱愛電影、文學、動漫、品味生活,撰有舞台劇《七言絕句》劇本,《鏡週刊・酒誌》以及《酒の為什麼》撰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