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的拍賣熱潮,始於90年代的網際網路泡沫時期,當時人人都賺到錢,一種文化應運而生,富有的收藏家會聚集在拍賣會上,看看拍賣品,同時參與競投,炫耀自己的財富。」——傑麥克倫尼(小說家、評酒家)

 

一瓶「史上最好的佳釀」值多少錢?酒的價格跟品質有直接相關嗎?鑑定這些酒的是誰?你有任何理由懷疑那瓶酒是偽造的嗎?2016年由英國拍攝的電影《酸葡萄》(Sour Grapes)紀錄了史上最大宗的葡萄酒詐欺案,這起詐欺案,不僅是美國史上第一次針對賣假酒的行為做出起訴的案件,更是對葡萄酒收藏家所指出的嚴厲提問。

 

Rudy Kurniawan的崛起


 

這部類紀錄片的影像主要由主角,也就是詐欺犯Rudy Kurniawan(以下稱Rudy)過去的影像紀錄,以及其周遭的朋友、受害者、專業人士⋯⋯的訪談影像所組成,其中包括了拍賣商、記者、電影導演、收藏家、假酒偵查員、FBI探員,以及這起案件中的「福爾摩斯」——彭索酒莊的釀酒師洛朗彭索。

 

 
(圖說:「我身上流著的不是血,而是葡萄酒。」勃根地的彭索酒莊釀酒師洛朗彭索表示。)

那麼到底這位Rudy是何方神聖呢?從影片中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單眼皮、薄唇,看起來內向而略帶小聰明的亞洲年輕男子,「他瘦骨嶙峋,看似書呆子,並喜歡葡萄酒。」葡萄酒顧問Maureen Downey回想起時這麼說到。

Rudy沒有一點傲人的架子,對每個人都相當和善,儘管有著驚人的葡萄酒知識以及豐富的酒藏,卻不吝嗇分享給朋友,他出席大量品酒會、拍賣會,並且出手大方,所有葡萄酒愛好者、收藏家、拍賣商,還來不及認識這個人,就被他給深深吸引了。有人說他家財萬貫,有人說他的家族在中國擁有海尼根的企業,但他從來不提起他的家族,實際上也沒有人真的知道他從哪來,只知道,美國最核心的葡萄酒社交圈,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已經開始以他為中心運轉。

 


(圖說:Rudy經常風度翩翩的出入各大品酒會,展現豐富的葡萄酒知識,並且屢次在拍賣會上展現驚人的財力,很快的,名聲便傳開來。 )

「Rudy’s Era(魯迪的時代)」正式展開的第一個舞台便是Rudy於約翰凱經營的葡萄酒專賣店「艾克梅瑞爾及康迪特」(Acker, Merrall& Condit),所舉行的第一場私人拍賣會。從此,這家拍賣行聲明大噪,據統計,光是2003年至2006年之間,約翰凱從Rudy的收藏中就賣出了總值超過3500萬的葡萄酒。


(圖說:位於曼哈頓的葡萄酒專賣店「艾克梅瑞爾及康迪特」(Acker, Merrall& Condit))

(圖說:經營「艾克梅瑞爾及康迪特」的約翰凱)

受害者的自白——比爾柯霍的「假酒陳列室」

 

比爾柯霍(Bill Koch,以下稱比爾),是一名酒藏豐富的葡萄酒收藏家,他甚至連廁所都貼滿了葡萄酒的標籤。而他的酒窖,則有43000瓶的葡萄酒,「當你喝到頂級的葡萄酒時,能嚐到釀酒家釀酒時的熱誠,而那對我而言,幾乎是宗教性的體驗。」

 

(圖説:比爾用葡萄酒元素裝飾自己的廁所。)


(圖說:比爾豐富的酒藏。)

然而比爾的信仰,很快地,便出現了偽神。

 

比爾購入了四瓶傑佛遜葡萄酒(包括了1787年的拉菲酒莊傑佛遜葡萄酒 、1787年木桐酒莊傑佛遜葡萄酒、1737年拉菲羅斯柴爾德酒莊⋯⋯),然而他購入後卻發現這四瓶都是偽造的,「這個偽造者顯然對歷史不是很了解,羅斯柴爾德家族在1737年並不是拉菲酒莊的擁有者。」比爾表示。

 

(圖說:比爾發現自己購入的1787年拉菲酒莊傑佛遜葡萄酒為偽造品。)


(圖說:比爾無奈稱自己的酒窖為「假酒陳列室。」)

*小知識:專家如何分辨偽造酒

 

(葡萄酒顧問Maureen Downey。)

Maureen Downey表示,自己第一次發現偽造酒,是因為瓶子的重量,「當時桌面後方有一瓶彼得樂斯,我伸手去拿它,當我拿起來時,差點把它拋到天花板,因為它非常輕。」

除了瓶身重量外,酒標上的異常之處 、木塞上的印記、木塞的老化程度、沈積物⋯⋯等細節都是辨別偽造酒時需注意的,「如果瓶子看來殘破不堪,標籤卻完好無損,那就說不通。」Maureen Downey表示。

受害者的反擊-假酒偵查員

 

一晚,收藏家比爾的偵查員布萊德戈爾茨坦(下稱布萊德)發現比爾用25000美元買了一瓶1921年大瓶裝的彼得勒斯,但在1921年,彼得勒斯並沒有生產大瓶裝葡萄酒。為了查出比爾的酒藏中到底有多少偽造酒,他們找來了研究木塞的專家,也請來了一個了解標籤、酒帽、瓶子,甚至是黏著劑的專家。他們在一瓶1858年的酒上,找到70年代後才發行的膠水。

 

「我們知道的越多,就發現偽造品的情形越嚴重。」布萊德表示。最後,他們發現比爾花400萬美元買的400瓶葡萄酒都是偽造品。而這些偽造品,有大量來自於「艾克梅瑞爾及康迪特」(Acker, Merrall& Condit)的拍賣會。於是,布萊德開始調查Rudy這個人。

受害者的反擊2-釀酒師彭索

 

「我碰巧認出一個進場後坐在房間後方的男人,他並沒有加入那片歡鬧之中,他就如班柯的鬼魂。」——傑麥克倫尼(小說家、評酒家)

 

在「艾克梅瑞爾及康迪特」(Acker, Merrall& Condit)的一場拍賣會中,這名男人突然站起,全場一片寂靜,他說:「撤銷我的葡萄酒!」——他是彭索酒莊的釀酒師洛朗彭索。一陣尷尬之後,約翰凱本宣布撤銷第三十批後的拍賣品。顯然,洛朗彭索認出拍賣會上的這些葡萄酒並不是他的親身骨肉。會後,洛朗彭索得知這些葡萄酒全部來自Rudy之手。隔天,洛朗彭索與Rudy會面。

 

(圖說:拍賣會隔天,Rudy與洛朗彭索會面。)

「我買過太多葡萄酒了,我不清楚它們的來源,我需要查證。」很顯然地,Rudy採取了一個拖延戰術。然而在洛朗彭索連續好幾天的窮追猛打下,Rudy最終給了洛朗彭索一個印尼的電話、地址以及人名,「我查到那些酒是我從雅加達一名帕克亨德拉的人那買的」Rudy在信件中表示。

最後洛朗彭索並沒有找到那位帕克亨德拉先生,依循著Rudy給他的地址,洛朗彭索找到的是一間破舊的五金行,而那裡並沒有一位帕克亨德拉先生,更正確的說,在印尼,「帕克亨德拉」就像「史密斯」、「傑克」一樣,是個到處都有的名字。洛朗彭索再度被擺了一道。


(圖說:Rudy給洛朗彭索的地址,是一間位於印尼的五金行,並非葡萄酒賣家。)

真相水落石出?

 

最後查明真相、戳破Rudy假面具的關鍵,除了布萊德、洛朗彭索的抽絲剝繭外,FBI的介入可說是補足了最後一張拼圖。原來,Rudy在2003年就被美國驅逐出境了,他的留學簽證到期,也就是說,Rudy身負著逮捕令,卻還留在美國四除逍遙。

多虧了那張逮補令,2012年,FBI找上了Rudy的住處,在敲門、宣讀逮捕令後,依舊無人應門,然而就在FBI即將破門而入之際,門開了,他們看到了睡眼惺忪的Rudy,以及滿屋子的葡萄酒。

 

「我被廚房裡的景象嚇得目瞪口呆,有兩、三瓶葡萄酒浸泡在廚房水槽裡,標籤從瓶子上被浸掉,廚房水槽旁有兩、三個酒瓶,準備被貼上標籤,那裡有木塞起子和葡萄酒打塞器,還有個使用中的混合工作桌,用來混合放在廚房,大概20瓶的加州葡萄酒⋯⋯我們找到一些沒有標籤的酒,上面有手寫的註釋,看起來像是配方⋯⋯那裡有多不勝數的標籤,數量成千上萬⋯⋯那裡有製造假酒所需的一切。」一名FBI探員表示。

證據確鑿,Rudy被逮捕到案,並且遭法院起訴。最終判決為十年,不得減刑。

 

信徒還是叛徒?

 

即使Rudy被證實是一個詐欺犯,並且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因賣假酒而被起訴的人,一名曾與Rudy是好友的導演卻仍相信,Rudy賣的酒中,有90%是真的,而他無與倫比的品酒能力,也是大家無法忽視與忘卻的。


(圖說:「我發現他賣給我的的一箱酒是偽造品後,我非常傷心,我覺得自己很蠢,但是對比我跟他共度的那些美好時光,我的憤怒是微不足道的。」——傑夫李維(電影導演))

 
(圖說:Rudy的辯護律師。)

此外,有趣的是,Rudy的辯護律師提出了一個論點:「如果你能製造出一樣味道的東西,為何不再次創造出那種體驗。」此話一出,複製與偽造之間的界線,似乎變得有點曖昧不清。究竟Rudy是葡萄酒的信徒還是叛徒?我認為在某一瞬間,兩者都是。

 

而偽造者和被騙者之間,是否有相輔相成的關係?被騙的收藏家是否寧願相信,自己花大把金錢買到的葡萄酒,全部都是真品?試想「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民眾究竟是被國王給騙了,還是被自己的大腦給騙了?如果是你,敢說國王沒有穿衣服嗎?當兩個神同時出現在你面前時,你敢說自己信仰的,是真正的神嗎?

(圖說:Rudy Kurniawan的偽造酒充公後,於德州廢棄物處理廠進行銷毀程序,據估計,全數銷毀需數年至數十年的時間。)


(圖說:想知道如何成為一名葡萄酒詐欺犯,可以把《酸葡萄》這部片找來看。)

 

 

 

個人頭像照片
王睿慈(Estella Wang)藏酒論壇編輯、歐傳媒影像小組編劇、大西洋劇團團員、「松鼠女人小劇場」部落客。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主攻編劇,熱愛電影、文學、動漫、品味生活,撰有舞台劇《七言絕句》劇本,《鏡週刊・酒誌》以及《酒の為什麼》撰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