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Muginer的懷抱:

元帥夫人園”(Clos de la Marechale)

~最為人關注的夜聖喬治地塊

 

(頁首圖示:金丘最大的獨佔園(Monopole) 9.76公頃)

 

在行政地理的劃分上,元帥夫人園其實已經到了Premeaux鎮,但是在葡萄酒產區的畫分上,仍然是Nuits Saint Georges

  

    “很多人說他不喜歡Nuits Saint George,但是我總是追問,你是不喜歡Nuits Saint George的哪一個地塊?”

 

    元帥夫人園(Clos de la Marechale)正是如此!雖然小有知名度,但應該很少人知道他是來自Nuits St. George,這產區的關注度也遠不如Chambolle與Vosne Romanne,至今還沒有特級園的分類可能也是主因之一。

 
(圖說:元帥夫人園地塊區域示意圖)

    實際元帥夫人園是位於夜聖喬治的最南端,整個產區被夜聖喬治市鎮上下切開成兩塊,風土有明顯的差異,最北端甚至鄰接Vosne Romanne。

 

    在2003年之前是Faiveley的地塊,2004年後終於解除這半個世紀的契約,重回Mugnier懷抱。在言談之中,François Moriamez不自覺地流露出對元帥夫人園的珍惜之情。

 

    如果再往上推,”元帥夫人園”成園於1827年,在1833年時與大酒商Masion Champy有某些關聯,無法考究是否曾經擁有之,至少外牆是由其興建,1902年由Mugnier擁有,在1950~2003年期間,Mugnier與Faiveley簽了長年的地契(Fermage)。

 

    至今,元帥夫人園仍是今金丘中最大的獨佔園(Monopole),佔9.76公頃,平均是50年老藤。

 

    我們常常說布根地的精神是在表現風土(Terroir),一切都須歸功於風土,而非人力所能強行撼動。

 

    然而在實際品飲上,Faiveley的元帥夫人園明顯偏向果味較深厚、酒體也較重;Mugnier的元帥夫人園果味較輕盈、酒體較輕,如果盲飲,很容易猜成Chambolle Musigny的地塊。

 

    這個地塊的呈現,是否對於布根地慣行的Terroir精神做出一個有趣的批判?


(圖說:言談非常樸實而真誠的François Moriamez、毫無架子,令人意外地英文相當流暢)

    我與François Moriamez請教了許多細節,首先在摘種上,Mugnier有村莊級以及白酒,汰除掉不適合成為一級園品質的元帥夫人園,對於葡萄的修剪方式也有不同,從釀造上,極低比例新桶是一個關鍵(低於15%)。

 

    你或許會說:不同酒莊對於同一地塊,會有不同的詮釋。

 

    精準地說,我們都只喝過兩個酒莊擁有同一地塊的”不同部分”(即使葡萄園Climat標示是相同的),所以實際上,仍然是來自於不同的葡萄園,諸如Clos de la Marechale的例子,還真的很少見。

 

    元帥夫人園是夜聖喬治最南的地塊,在酒風上相較於北方的夜聖喬治本來就會比較清淡,然而,這會成為同一個葡萄園,卻能混淆風土特色表現的理由嗎?

“Clos des Fourches”與”Clos de la Marechale”的考究。

 

    這個有趣的問題,我還沒有最後的答案,我也沒有與François Moriamez繼續聊下去,或許還要前進Faiveley酒莊,才能將這問題的拼圖完整拼湊。

古老的布根地地名:”Clos des Fourche”

 
    “Clos des Fourche”是古地名嗎?他跟Clos de la Marechale是分開的地塊?還是重疊一致?”

    “第一個答案是。

第二個答案是也不是。”

這個問題還真是有些複雜,連François Moriamez也稍微想了一下。

細究起來,這塊葡萄園從Clos des Fourches、Clos de Fourches ou Clos Marechale、Clos de Fourches ou Clos de la Marechale再到如今的Clos de la Marechale,易名多次,然而”Clos de la Marechale”與”Clos de Fourches”到底是兩塊葡萄園的重疊整合?還是一塊葡萄園的增減?也很難考究,就連François Moriamez也說不太清楚。

    就現今Mugnier所釀的酒款來說,”Clos des Fourches”是”Clos de la Marechale”打下來的葡萄,有點類似二軍的性質,更精準地用布根地的說法來解釋,是從一級園葡萄打下來成為村莊級的葡萄,有趣的是,在Faively時代,並沒有生產”Clos des Fourches”,只有Nuits Saint Georges Village而已,也完全看不出與Clos de la Marechale的關聯,或許拿去與其他北方的村莊級地塊做混調,也或許Faively硬是生產過多的Clos de la Marechale一級園,甚至,Faively根本不知道有Clos des Fourches的存在。

    Clos des Fourches是古地名,他的名義從字面上來說,好像是四根叉子或是類似的鋤具,然而真正的原義,其實是四根叉著死人頭的威嚇木樁(沒錯,就是冰與火之歌裡面的那種人頭木樁),François Moriamez跟我們分享,在Clos de la Marechale還沒開闢成葡萄園前,應該是古代刑場。

    “元帥夫人園”跟”四根死人頭木樁”,哪一種行銷上會比較好聽呢?”

    不用說,肯定是前者。

    然而為了遵循歷史,Mugnier增闢了”Clos des Fourches”酒款,我個人給予肯定,因為這可以維持Clos de la Marechale的品質,有實際走訪過葡萄園就知道,可是一路延續到公路上,鐵門正對D974公路,只要一下雨,必定會積水,這絕對不是一級園所樂見的情況(同理,扶舊園靠近公路的地方也絕對沒有特級園的品質)。

    在歷史典籍的考究上,Clos des Fourches的面積有部分與後來的Clos de la Marechale重疊,但又有些不同,無法考究。實際上,就連”元帥夫人園”是不是由”Maréchal de Champ 的夫人”所擁有?是由於婚姻關係繼承?還是只是哪裡扯上一丁點關係?也有爭議。

無論如何,這是Nuits Saint Georges非常經典且深具歷史的地塊,能夠讓飲者深刻地認識南方的夜聖喬治風格。

(圖說:Mugnier的產量並不大(只有14公頃),在04’收回元帥夫人園後,其實酒窖已經非常擁擠,可以看到他的木桶儲藏空間並不大,是非常典型而傳統的布根地酒莊。)


(圖說:從原本的4公頃葡萄園一下增至14公頃,地下酒窖的空間並不寬裕)

罕見的夜聖喬治一級園白酒

 
(圖說:元帥夫人園白酒僅0.6公頃)

 

    我追問:夜聖喬治的白酒很少見,他的特色究竟是什麼?跟其他產區的白酒如何比較?

 

    François Moriamez回:”有在生產的應該不超過五家,如果說一級園可能不超過三家,實際上這裡的白酒很難跟其他產區作比較,也沒有必要。

 

    這裡往往會擁有更多的礦物質感,不過這裡要注意葡萄的成熟度,很容易釀出過重的表現。”

 

    我馬上能體會並認同這種說法,白酒風格確實不同於其他的白酒產區,非常的纖細而清爽,檸檬、青草、白色水果,還有極為明顯的礦物氣韻,不知為何,腦中突然浮現”德白”的整體錯覺(當然各方面的細節差異是不會混淆的)。

 

    實際上在Faiveley時代,元帥夫人園並沒有生產這款白酒,可以說是追尋古代的白酒復興,個人的見解則是,透過白葡萄品種,去汰換一些原本元帥夫人園紅葡萄風土位置不好的部分,畢竟這是全布根地最大的一個獨佔園,某些部分對於紅葡萄的成熟度一定有困難,Faiveley如果要維持元帥夫人紅的品質,也務必要將某些葡萄打至Bourgogne Blanc(並沒有生產Nuits St George Blanc)。

(圖說:酒色非常晶瑩透徹的元帥夫人園白酒)

 

難以歸類的特級園Bonnes Mares


僅0.36公頃的Bonnes Mares

 

    雖然在地圖上習慣將Bonnes Mares劃歸為Chambolle村,即使他橫跨了Morey Saint Denis,以Chabolle村的兩塊特級園來說,Musigny位於最南邊,與扶舊園相接,而Bonnes Mares卻位於最北邊,與大德園(Clos de Tart)相接。從地理位置和土質來看,都差異甚大。

在酒風上,較接近Morey村的相對堅實感,在風味上的劃分,反而會讓人想將之歸類於Morey村。我們直覺想到Chambolle村最好的特級園,通常也是Musigny,而非Bonnes Mares。

而Mugnier的Bonnes Mares應該是最輕盈晶透的Bonnes Mares表現,老實說,很接近其他酒莊所釀的Musigny酒風。

最夢幻的地塊:

愛侶園(Les Amoureuses)與木西尼(Le Musigny)

僅1.14公頃的Musigny特級園,以2016年的產量來說,不過6桶

 

    結束這個特別的夜聖喬治地塊,我們前進到他的愛侶園(Les Amoureuses)與Musigny特級園,從布根地的分級來看,前者只是一級園,然而聲勢、品質與價格都不在特級園之下。

 
(圖說:愛侶園位置示意圖)

愛侶園的品質其實非常地接近Musigny,都是布根地最陰柔細緻的酒風表現,真要嚴格區分,Musigny在果味的表現上更加的完整而純正。

 

我們也詢問了,愛侶園是否會升格到特級園,答案同樣是不會,因為並沒有必要,他的好已然超越布根地的分級制度,從比較實際的考量來說,升級特級園也要被政府科徵更多的稅金。

 


(圖說:愛侶園2012,喝起來還是非常年輕,酒質精緻輕盈。)

 

Chambolle村酒質細膩的秘密

我們常常說Chambolle有著布根地味陰柔細緻的酒風,然而我用女性化來描述,François Moriamez則說:

“很多人都這樣說,但是我並不覺得女性化,至少…跟我所認識的女性差很多…”

我心中低喃,法國女生確實沒有亞洲人所想像的,是那種東方刻版印象下所存在的典型女性性格,法國女生對於自我的自信、獨立都是有著所謂”陽剛/陽性”的一面;也或許,在同一種酒風中,Mugnier還要表現的是各地塊不同的細緻差異。

 

到底是什麼造就Chambolle村陰柔的酒風,這問題真的非常困難。

 

從土質來說,確實有高比例的活性石灰岩(Active Limestone),使得土壤呈現低酸性,黏土的比例較低,整體普遍呈現淡色與卵石土質,然而這只是從歸類上得出的結果,至於土質與酒汁風味間的關聯性與因果關係,卻少有科學的證據解釋。

 

所謂的”風土”,其實包含人的介入,Chambolle村從一開始就給人陰柔細緻的形象,或許釀酒師也在揣摩市場的既定想像,不知不覺地從釀造工法上,將酒質調整為我們的既定認知,釀酒師是否會刻意地去除掉較剛硬的酒汁表現,汰選出精瘦的陳化結果?

 

從土質上,並沒有客觀的科學的解釋,然而從市場需求與釀造上,卻有極高看似”倒果為因”的合理懷疑。

 

面對這問題,我不認為我目前有找到答案,或許留待下次的布根地之行繼續探秘。

 

 

車窗外快速移動的Chambolle景色

    訪談的最後,我特別送給François Moriamez這本<稀世珍釀>,雖然Mugnier的好已經無須任何酒書錦上添花,但這筆竟是我個人此行的出發點,還記得學生時代為老師編修打字的資料,心中對於Mugnier的憧憬是何等的難以言墨,此趟朝聖之旅,可說是完成人生清單上的一個成就。

 

 

個人頭像照片
酒訊雜誌酒展評審、大潤發酒展評審、法國食品協會酒展評審、陳新民教授、編輯、法律碩士論文,陳新民大法官指導、英國葡萄酒與烈酒認證WSET儲備講師 在經歷了有如漫畫的奇遇後,對葡萄酒懷上莫名的熱愛與堅持的一名年輕人,現經營結合藝文與葡萄酒平台